欢迎来到烟台论坛! 请登录/注册 一键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择园交流] 亲历美好的幼儿园---留念巴学园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7:3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妈妈学院~思考与沟通课程

1、不要先爱孩子后爱自己,要先爱自己后爱孩子。
2、不要恨铁不成钢,要助铁成钢。
3、不要完美的孩子,要会犯错误的孩子。
4、不要培养一个只会谋生的孩子,要培养一个会快乐会生活的大人。
5、不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6、不要只教孩子赢,要教孩子和别人一起赢。
7、不要"求效率"立刻解决孩子的问题,要"求效果"保证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8、不要改变孩子,要先改变自己,影响孩子。
9、不要只想提高孩子的素质,要先提高自己的素质。
10、不要害怕孩子受挫心灵受伤,要利用受挫机会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1:0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劝说孩子服从,让弱小的孩子举起想法的白旗。家长当然可以直接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说法。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我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长一听,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就这件事,孩子不过是想变个花样走楼梯,家长却不体恤孩子,这么微小的一点童趣都不给孩子,对这么简单的尝试都不能容忍,这和家长所说的给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7:3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养育大目标和开启孩子内在动机

“人们不再在乎你知道多少。人们关心的,是你能用你所知的做什么事情。” 他提出“七大生存技能”,呼吁家长和教师鼓励玩耍、激情和信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7:2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美好的孩子给我们美好的感觉,O(∩_∩)O哈哈~,棒棒哒!

    经过几年的不断尝试与完善,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的为新入园的孩子选聘亲和有安全感的老师、创设宽松自由随和顺应孩子从家庭向幼儿园过渡的合理必须的幼儿园和班级大环境,我们的孩子给了我们最给力也是我们最期待的回报======绝大多数得孩子在要么不用试园、要么短暂熟悉之后欢欢喜喜的融入了我们的大家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孩子大约在一周之后才能慢热型的融入我们的大家庭。

    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主,一切为了孩子”,懂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就会是快乐幸福的孩子,孩子就会开开心心的喜欢上幼儿园,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开怀的笑容,永远定格在美好的巴学园记忆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6:0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置身教育实践————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在教育一线工作一天,就像在读一本书。有时是一边理解一边读,有时是不明其理地读。
                                            第一天留意孩子们开始做的小事
  当决定把每一天接触相同的一群孩子作为生活的时候,面对在教育现场第一天所发生的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难忘的。我也一样,第一天的事至今一直记在心里。当时的感觉,当时的疑问,我都一直在反复思考。十几年过去了,有了很多的经历,现在想借助回忆来记录自己作为一个保育者的第一天,来思考“保育者的坐标”。
    第一天
  我来到院子里,正好遇到4岁的H和他2岁半的弟弟,他们由父母领着来了。已经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H却直愣愣地站在那里,这引起了我的注意。H站在那里的样子是一个随时准备离开的姿势,如果我走近他,这个紧张着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压力,于是我想找一个中介物。我把一个小铲子轻轻地放在了他身边,可弟弟先伸出了手。看得出玩具被拿走后,H流露出遗憾的表情。我又给H拿去一辆玩具卡车。于是H蹲下去,开始推动卡车。这时弟弟拿着小铲子开始往卡车里装沙,H也把小铲子插进沙坑里,铲沙装到卡车里。这时候,我蹲下身加入到他们中间,我保持这个姿态,让他们觉得我留在那里
  是想和他们一起做些什么。
  从那以后,我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孩子们意识到我是有意识地在他们身边,而不只是随便站在那里看他们,那他们的行为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我的加入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这样的空间,既能和我近距离接触,又能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活动的空间。正因为此,那一天我们三个人都开始了大量的活动。
  培养自主活动的能动性对于孩子每天的生活和若干年后的生活都很重要。第一天那样的事例在本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不过,在第一天是预见不到后来的日子的。
  在这里我想对第一天的工作记录做一说明。
  我和孩子接触的时候:1.相遇;2.交往——表现和理解;3.形成适时的行动;4.观察与思考。相遇时,重视这个偶然的机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行事。相遇后,把对方的行动理解为一种表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呼应。如何理解孩子是保育者要思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实现在,向下一步发展。
  回忆自己当时的体验,我认为进行思考的全过程都是教育工作。培养孩子的存在感、能动性、相互性、自我意识,这些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孩子来说,能实际感受到幼儿园是自己生活的地方,能做自己选择的事,能和他人互相协调,形成自我,这些都是发展其各种能力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6:0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置身教育实践————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在教育一线工作一天,就像在读一本书。有时是一边理解一边读,有时是不明其理地读。
                                            第一天留意孩子们开始做的小事
  当决定把每一天接触相同的一群孩子作为生活的时候,面对在教育现场第一天所发生的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难忘的。我也一样,第一天的事至今一直记在心里。当时的感觉,当时的疑问,我都一直在反复思考。十几年过去了,有了很多的经历,现在想借助回忆来记录自己作为一个保育者的第一天,来思考“保育者的坐标”。
    第一天
  我来到院子里,正好遇到4岁的H和他2岁半的弟弟,他们由父母领着来了。已经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H却直愣愣地站在那里,这引起了我的注意。H站在那里的样子是一个随时准备离开的姿势,如果我走近他,这个紧张着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压力,于是我想找一个中介物。我把一个小铲子轻轻地放在了他身边,可弟弟先伸出了手。看得出玩具被拿走后,H流露出遗憾的表情。我又给H拿去一辆玩具卡车。于是H蹲下去,开始推动卡车。这时弟弟拿着小铲子开始往卡车里装沙,H也把小铲子插进沙坑里,铲沙装到卡车里。这时候,我蹲下身加入到他们中间,我保持这个姿态,让他们觉得我留在那里
  是想和他们一起做些什么。
  从那以后,我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孩子们意识到我是有意识地在他们身边,而不只是随便站在那里看他们,那他们的行为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我的加入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这样的空间,既能和我近距离接触,又能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活动的空间。正因为此,那一天我们三个人都开始了大量的活动。
  培养自主活动的能动性对于孩子每天的生活和若干年后的生活都很重要。第一天那样的事例在本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不过,在第一天是预见不到后来的日子的。
  在这里我想对第一天的工作记录做一说明。
  我和孩子接触的时候:1.相遇;2.交往——表现和理解;3.形成适时的行动;4.观察与思考。相遇时,重视这个偶然的机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行事。相遇后,把对方的行动理解为一种表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呼应。如何理解孩子是保育者要思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实现在,向下一步发展。
  回忆自己当时的体验,我认为进行思考的全过程都是教育工作。培养孩子的存在感、能动性、相互性、自我意识,这些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孩子来说,能实际感受到幼儿园是自己生活的地方,能做自己选择的事,能和他人互相协调,形成自我,这些都是发展其各种能力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6:0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置身教育实践————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在教育一线工作一天,就像在读一本书。有时是一边理解一边读,有时是不明其理地读。
                                            第一天留意孩子们开始做的小事
  当决定把每一天接触相同的一群孩子作为生活的时候,面对在教育现场第一天所发生的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难忘的。我也一样,第一天的事至今一直记在心里。当时的感觉,当时的疑问,我都一直在反复思考。十几年过去了,有了很多的经历,现在想借助回忆来记录自己作为一个保育者的第一天,来思考“保育者的坐标”。
    第一天
  我来到院子里,正好遇到4岁的H和他2岁半的弟弟,他们由父母领着来了。已经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H却直愣愣地站在那里,这引起了我的注意。H站在那里的样子是一个随时准备离开的姿势,如果我走近他,这个紧张着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压力,于是我想找一个中介物。我把一个小铲子轻轻地放在了他身边,可弟弟先伸出了手。看得出玩具被拿走后,H流露出遗憾的表情。我又给H拿去一辆玩具卡车。于是H蹲下去,开始推动卡车。这时弟弟拿着小铲子开始往卡车里装沙,H也把小铲子插进沙坑里,铲沙装到卡车里。这时候,我蹲下身加入到他们中间,我保持这个姿态,让他们觉得我留在那里
  是想和他们一起做些什么。
  从那以后,我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孩子们意识到我是有意识地在他们身边,而不只是随便站在那里看他们,那他们的行为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我的加入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这样的空间,既能和我近距离接触,又能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活动的空间。正因为此,那一天我们三个人都开始了大量的活动。
  培养自主活动的能动性对于孩子每天的生活和若干年后的生活都很重要。第一天那样的事例在本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不过,在第一天是预见不到后来的日子的。
  在这里我想对第一天的工作记录做一说明。
  我和孩子接触的时候:1.相遇;2.交往——表现和理解;3.形成适时的行动;4.观察与思考。相遇时,重视这个偶然的机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行事。相遇后,把对方的行动理解为一种表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呼应。如何理解孩子是保育者要思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实现在,向下一步发展。
  回忆自己当时的体验,我认为进行思考的全过程都是教育工作。培养孩子的存在感、能动性、相互性、自我意识,这些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孩子来说,能实际感受到幼儿园是自己生活的地方,能做自己选择的事,能和他人互相协调,形成自我,这些都是发展其各种能力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07:5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孝道是人性的逆袭——武志红
一、孝这个字,传统而温柔一点的解释,是孩“子”承载着“老”人;残酷一点的解释,是看孩“子”一刀,再把孩子埋到“土”里。
不过,孝这个字,其实有点空,真正要命的,是“顺”这个字。
顺,即孩子“顺”老人的意。这样做的代价是,孩子的真实自我被牺牲了。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哲学乃至现在的客体关系心理学都是相悖的。以我有限的知识看,犹太——基督教文化中没有孩子“顺”父母这回事。
二、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影响世界的心理学家们有一个一致的看法,要将孩子养好,关键是,在孩子尚是婴幼儿时,父母,尤其是妈妈,要“顺”着孩子的意。
为什么要顺孩子的意?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说,要想让孩子能保持生命最初的活力,他需要有一种感觉——他可以自由地使用妈妈,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
温尼克特还说,孩子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自我,是真自我,是生动而流动的,放松,专注,并天然地富有创造力。相反,孩子以妈妈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自我,是假自我。
孩子之所以构建假自我,是因孩子发现,他除非能敏锐地捕捉到妈妈的感受和想法,去满足妈妈的情绪,否则妈妈不会关注他。
孝道,就是在鼓励孩子发展假自我,不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成为他自己,而是以父母的感受为中心,成为父母期待中的那个虚假的人。
假自我的核心是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许多失去了自己、永远都在无意识地捕捉别人意图的来访者,当深入地聆听自己内心的恐惧时,会出来这样的话“妈妈,不要不理我”“妈妈,抱抱”“妈妈,看我”。
察言观色之本领的核心是恐惧!“顺”父母的本能也源自恐惧。最深的“顺”不是源自对父母打骂的恐惧,而是对被妈妈抛弃的恐惧。
三、顺父母意,其境界远不如顺婴儿意。
道德经中说,复归于婴儿。
太多人则发现,生养了孩子后,自己变得更健康了。
这是因为,成年人的心常被世俗和成见所蒙蔽,变得狭隘而僵硬。相反,婴儿的心,却是流动、轻盈,且有心灵感应的能力。
四、孝道是儒家的核心,而几大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等,他们都算是寡母家庭。
孝道,的确是被统治者利用了,但这些圣人们,他们所倡导的学问,首先源自他们的内心。在我看来,他们的学问,并非是为了迎合统治者。
要深入地理解孝道,就必须深入地理解这些“圣人”们的内心,必须对他们的内心进行解析,必须对他们与母亲的关系进行细致的了解。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和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心理学,是了解这几位圣人乃至我们自己内心的极佳工具。
这些从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治疗中发展出来的心理学理论,都认为,我们的人生是一个轮回,即,我们成年人的人际关系模式,是由童年时与父母的人际关系模式的轮回,其中,母子关系的影响尤为关键。
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是恋母情结,即男孩对妈妈的复杂情感。这是解析圣人们的利器。不过,在这个国度使用精神分析解析圣人,那要慎之又慎,希望我以后衣食无忧后,拿上3-5年的时间,专心研究圣人的人生与学问,就此写一本《中国圣人》。
五、我们的文化,克制个人欲望。
阉人阉割了性欲。
圣人阉割了物欲。
但他们都有权力欲。
这是我们文明的一体两面。
六、假自我,在温尼克特看来,是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孝与顺,就是在整个民族的范围制造假自我。
假自我,是我们的民族性,也即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在这个民族内生存,最好顺应这种民族性。
所以,官员们的言谈举止,都很像是阉人与圣人的集合体,既强调性纯洁又强调不贪,但背后,他们的欲望泛滥。
所以,电视上的心理学家,都很像是有一对大乳房的好妈妈,永远都在扮演一副爱哺育孩子的形象,但他们的欲望,总要在一些地方安放。
我们不敢呈现性欲,怕被阉割。
我们不敢呈现物欲,怕被蔑视,也怕被剥夺。
弗洛伊德则称,性欲与攻击欲,是人类的两大动力。温尼克特则说,欲望,即活力。
我们伪装得没有欲望,伪装得如此成功,以至于也缺少了活力。
七、前不久悟出一句话,不敢直接写,后来借助一个北韩圣人的事迹写了出来:
在一个真理被逆转的社会,做一个一本正经的好人,就等于是一个SB。
该北韩圣人,是为了拯救伟大领袖的画像而殉身。
我们,有多少人为了愚孝而殉身。最可怕的是二十四孝中的那些故事,那妻儿的肉与命,做了对父母(多是母亲,很有趣的一点)愚孝的祭奠。
八、被假自我束缚住的人,会有强烈的动力走向相反。
所以,倡导孝道的中国,其实做不到“尊老”;整天喊“一切为了孩子”的中国,实际上是对孩子最残酷的国度;我们特别讲道德,其实最不道德;私德已不怎么样,公德更是没有……
这一切看起来糟糕至极,但其实有一个极具价值的深切动力——我们通过糟糕的方式追求真自我。
九、孝道,并非仅是统治者的需要,也是出自我们对真自我的恐惧。
真自我,稍深一层是欲望,与彰显自我的张力,譬如物欲、性欲与攻击欲,更深一层是爱的流动。
我们首先缺爱,觉得爱怎么都得不到,而爱的最初表现方式,就是母爱。
接着,我们是恐惧自己裹挟着攻击性的欲望。
孝道,其实对爱绝望的孩子们的一种防御。本来就没获得什么母爱,但却说“父母怎么做都是爱”。自欺欺人!
十、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这个貌似正确的说法其实藏着根本性错误。父亲再慈爱,君主则英明,也不能替代子与臣自己的思考,更不能取代子与臣的灵魂。而独立思考,是灵魂的一个最基本需求。
一颗真正独立的灵魂,比什么都重要。这样的灵魂,才可以入道,才有资格进入“臣服”。
这个臣服,不是臣服于某人,如父母或君主,而是臣服于“道”。
十一、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这只是一个说法,一个诱使你孝顺的诱饵而已。毕竟,你听到过对“父慈”与“君仁”的细致解读吗?
我们最常见的人生哲学,都是孝顺的种种变异,如“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棍棒出孝子”“忠孝两全”等。相反,你听到过多少关于“父慈”与“君仁”的人生哲学?
我们就靠这么可怜的一两句,来为宏大的孝顺找平衡。
现实中也如此,中国父母们,一直以来,很少有关于如何做父母的有益教诲,而关于如何孝顺父母的愚蠢教诲,则是数不胜数。
十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讲,自我实现。
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罗杰斯讲,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哲学讲,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翻译成大白话即,你的人生意义,在于你如何做选择,你按照你的意志做了选择,你的人生才有自由。
温尼克特讲,真自我。……
一些人会说,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孝顺就是该心理学的核心。
可是,真正最中国的,也势必是最世界的。
最世界的是老子,我们再怎么建孔子学院,孔子在世界上的影响都不如老子的5000言之道德经。
最世界的是王阳明,而王阳明说,我心之外,再无他法。
这些,都是一回事。
我最爱的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则讲,我与你。忠于我的心,才能遇到“你”,你即上帝,你即神性,你即道。
所以,活出真自我的人,势必是最有爱心的。
最后补充一句:美国神话学家坎贝尔说,欧洲现代文明的开端,在于爱情,在于文艺复兴对人性的尊重,而不是要到人自身之外去寻找人应该如何活着的规则。我试着解构孝道,原来是不够有意识的,现在越来越清楚,是希望我们国家的文明,也能开启我们迟迟未开始的人性的复兴——不必到孝道中找答案,不必到任何外在的看似正确的事物找答案,而就从人性自身找答案。
人要活得像是一个人,而不是某种规则下的看似正确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0:2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1:1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7:3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暴力导向,毁灭孩子的美好人生



      2015年4月,浙江台州热传一段视频:一小孩猛扇另一孩子耳光,一旁的大人非但不劝阻,还边录像边怂恿打狠点。据悉,被打男童的父亲郑某也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打并一直委屈地哭,他却无动于衷,反而跟着一起起哄,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挨打,让人诧异不已。
    原来,4月22日中午,郑某与朋友在家中聚餐,当时郑某的孩子毛毛与朋友的孩子洋洋一起争夺一张椅子,毛毛抢到后先坐下,洋洋想抢回凳子于是就打毛毛,可是毛毛并不反抗。众人非但没有阻止洋洋的打人行为,而且怂恿洋洋继续打毛毛,声称要激起毛毛的反抗意识。
    这则视频在网上广泛转发,引起了轩然大波,大部分网友,对视频中大人的这种错误的教育行为表达了愤慨,但也有网友对视频中大人的行为表示认同,认为如果这种方法能培养起孩子的反抗意识也无可厚非。其实视频中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培养出孩子的反抗意识,而且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内心。
    据了解,视频中被打孩子毛毛还不满三岁,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的阶段。孩子自主感的获得来源于自我独立做事时的被肯定和被认同,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得到太多的否定,甚至体罚和暴力,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羞耻感。而且毛毛本身又是离异家庭的孩子,跟着父亲郑某生活,对于这种家庭破裂的孩子,内心本身就可能存在着许多不安全感,在面对外来暴力袭击时,他最需要的应该是家人能及时出来保护自己,而不幸的是他所等待的竟然是冷眼漠视和嘲讽,以及更多的暴力,这无疑会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和成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一个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又自我怀疑,怎么可能有勇气和自信面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困难?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纠结在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时,该如何教育他,是让他勇于还击,还是选择忍让?其实对于幼儿来讲,交往中的争执无可避免,而且大部分争执都不需要父母的干涉和介入,孩子间的争执也是其自我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有时父母的粗暴干涉,不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加深对孩子的伤害,比如视频中的两个孩子,在成人的干涉和控制一下,都失去了自我,一个变得趾高气昂,咄咄相逼,一个变得唯唯诺诺,软弱无力。
    当孩子发生剧烈的肢体冲突时,父母就需要第一时间制止,并给予教育。特别是对于被欺负的孩子,父母第一时间应该是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先共情孩子的内心情绪,感受孩子的内心是伤心的、委屈的、愤怒的还是不安的?然后让孩子明白,父母在关爱他,当他们遇到危险时,父母会第一时间出来保护他。很多父母在孩子被欺负后,反而觉得孩子软弱,对他大加斥责:“你为什么不还手?”“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内心的不安和委屈还没得到安慰,又得到父母一顿训斥,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犯错的、无价值的。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先天的气质对他们的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孩子天生攻击性弱,自制力强,对于这样的孩子,让他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无疑是违背了他的成长特点,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结交好朋友,及时告诉父母和老师,大声吼叫:“我不怕你”等。
    对于孩子而言,拥有充足的安全感、信任感才是其自信和拥有勇气的前提,这需要平时父母给予足够的关爱和肯定、共情和陪伴,特别是父母要和孩子经常一起运动这会让孩子的身心变得强大起来。
    对于那些经常打人的孩子来讲,父母的严格管教和约束也是必然的,因为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无论对其学习和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攻击性强、喜欢暴力的孩子最终难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很难有良好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17:1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爸爸与妈妈的关系,决定孩子什么样的性格
孩子看似是与爸妈是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一屋檐下,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妈,夫妻两人的关系好坏以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1、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2、爸妈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3、强势妈懦弱爸→男孩子胆小、自卑、懦弱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就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4、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 、没安全感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5、爸妈爱相互指责→孩子敏感、爱找借口、执拗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 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6、爸妈爱打架→孩子喜欢暴力、脾气暴躁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5-8-24 09:3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学校在哪,收费情况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5:0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美好幼儿园!美好教育!美好的新学期!
孩子们美好!老师们美好!大家都美好!
品味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2:5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2015毕业班
                                                       ------=姜硕妈妈

    总是被蔚蓝海岸幼儿园感动得要哭,你们做事太用心了。很幸运孩子在这里生活学习过,有个难忘的毕业典礼,感激孩子在这里学到的拼音数学知识,让孩子和家长在一年级初始可以从容不迫,更感激在这里使孩子有了好性格和涵养,优秀的情商比知识更重要。感谢你们,祝你们以后更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9 16:2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烟台巴学园:最好的幼儿园===最美
好的教育一定带给孩子美的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16:3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教育这件事的重点,并不是看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孩子将来遇到问题能够面对和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这个妈妈没有上过学,但是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教育的真谛:

“我没有上过学,不知道该怎样教我的女儿,我唯一能做的,是让她从生活中学习。”  

“看到她从实践中学习,自己试着解决问题,我很开心”

“有一天我不在她身边了,我也相信她能过得很好”

来看一个平凡人的真实故事。 在让孩子学英语、学舞蹈、和其他孩子竞赛之前,先让孩子成长起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9 14:3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三生教育论》------罗崇敏

    中国教育呈现出政府对教育的专制性、家庭对孩子的取代性、社会对学校的利用性的特点。教育越来越沦为经济的“儿子”、政治的“孙子”、文化的“佣人”。教育被社会绑架,父母教孩子怎么行贿,教育腐败滋生蔓延。中国在办世界上最大的公平的贫困教育,教育的价值贫困、素质贫困和创造力贫困不断加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0:5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下面,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答案还是:不作为,就让他吃。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00后的小孩,都这么高了,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
很多家长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当时我想的是法律说合同的主体是要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平等的人,才能定合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人,怎么跟你定合同呢?怎么跟你定一个交换的条件去执行?这是不合理条约。规则的意义就是维护双方的感受。
有的妈妈问我,她的孩子都会刷牙了,还要她帮忙一起刷。我问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过程中,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她说都很开心啊,我说这有什么问题吗?孩子如果学到遵守规矩等于难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呢?如果这个规则让孩子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规则就是这样产生的,两个人的感受都被照顾到,这个时候的规则就等于舒服,当没有人监管的时候,他还是会愿意遵守规则的。
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了。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2:2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美好的教育,美好的画

    孩子自己的感受被先入为主的成人所教授的绘画形式阻碍,不能够自由的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孩子已经不可能忘我享受自由表达的乐趣。这样的孩子,由于画不出自己的画,只能复制成人教授过的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体会自由表达的喜悦,因此无法画出有创造性的作品,也就容易变成不喜欢绘画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